宿州市靈璧縣軸承發展綜述
2022-06-14自2018年家軸承企業入駐至今,宿州市靈璧縣先后落地30余家軸承企業,其中70%的企業來自滬蘇浙地區,目前已初步形成從軸承鋼管、套圈、滾動體生產到熱處理、軸承組裝、產品研發、檢驗檢測的完整產業鏈。近期,西北工業大學科研成果轉化項目順利試產,可有效解決軸承產業鏈Z前端軸承鋼“卡脖子”問題,靈璧軸承產業園成功獲批市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基地,靈璧軸承實現了從全產業鏈打造向高品質軸承的華麗蝶變。
選擇軸承首位產業的考慮
作為傳統農業大縣的靈璧,如何確定軸承產業作為首位產業?一方面軸承發展前景廣闊、發展空間巨大。軸承和齒輪應用領域廣泛,號稱是工業糧食,是機械制造Z基礎Z關鍵的零部件,在生產生活中只要有轉動的地方就有軸承。另一方面具有一批軸承企業朋友圈。中國軸承協會、浙江軸承協會、西北工大材料學院、洛軸所的專家等為靈璧發展軸承提供大量招商線索和項目,以商引商成效顯著。另外靈璧有大批技術工人。靈璧常年有40萬人在外務工,其中有3萬人在滬蘇浙等地從事軸承等機械行業,返鄉創業意愿較高,如鄭升軸承、優斯凱軸承就是在外務工人員返鄉創業。
發展軸承的靈璧優勢
靈璧發展軸承產業可謂“天時地利人和”,是搶抓戰略機遇的有力表現。總的來說有以下四大優勢:一是長三角軸承產業轉移的機遇優勢。滬蘇浙軸承企業向內地轉移意愿強烈,省委、省政府出臺了支持皖北承接產業轉移相關政策,靈璧基礎完善,交通便捷,具有較強的承接軸承產業轉移能力。二是發展軸承產業的地緣優勢。靈璧位于長三角(滬蘇錫常)、浙東、河南洛陽、魯西冀東四大軸承基地的中心,直線距離在340-530公里之間,物流成本低,在物資調配、產業配套、銷售布局等方面,具有明顯的地緣優勢。加之靈璧是機械制造特色產業集群基地,具有產業基礎。三是雄厚的用工優勢。與合肥工業大學聯合創辦合工大技師學院靈璧分院,推進校企合作,在靈璧高級職業技術學校開設軸承班,為企業訂單式培養人才,全縣職業技術學校每年能培養3000余名實用技能人才。四是技術優勢。自發展軸承產業以來,與洛軸所、合工大共同建立靈璧軸承研發服務中心,洛軸所兩名軸承專家常駐中心辦公,另外又聘請8名客座教授,中心免費為企業提供技術研發、產品檢驗、咨詢服務等。靈璧軸承產業園已成為河南洛軸所、西北工業大學、合肥工業大學科研成果轉化基地。
發展軸承的靈璧做法
明確發展目標,以目標引領發展。縣委、縣政府把軸承產業確定為特色產業后,鮮明提出打造新時代百億級高品質、在全國占有一定份額的軸承產業集聚區。為實現這一目標,提出分三步走:步軸承企業設計生產能力達到100億元,這一目標今年完全可以實現;第二步軸承產業產值達到100億元;第三步軸承工業增加值達到100億元,力爭在全國占到5%-10%份額。
高標準規劃建設軸承產業園,做好“筑巢引鳳”文章。規劃建設2平方公里(3000畝)軸承產業園,現已建成0.28平方公里(840畝),建成標準化廠房51萬平方米、生產生活配套設施12萬平方米,實現企業“拎包入駐”。
圍繞軸承全產業鏈招商引資。通過以商招商、產業招商,在寧波、杭州等軸承產業集聚區駐點招商,打造軸承全產業鏈。
全力支持真情服務。縣委、縣政府成立由主要負責人任雙組長的軸承產業推進工作領導小組,及時解決軸承產業園建設和企業落地問題。縣委、縣政府出臺鼓勵軸承產業發展的一系列優惠政策,在資金、技術、人才、用工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。目前已兌現軸承企業獎補2億元,幫助融資近4億元。對落地企業成立專班,在工商登記、能評、環評等全程幫辦,在生產經營中跟蹤服務,在城區解決職工子女就學問題,開通軸承公交直通車,對企業反映的問題時間解決。先后與中國軸承協會、浙江軸承協會合作舉辦靈璧軸承產業發展論壇,多次舉辦靈璧軸承推介會,靈璧軸承的知名度、吸引力全面提升。
發展軸承目標方向
生命不息,奮斗不止。靈璧堅持“取乎其上”,明確打造新時代高品質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軸承產業集聚基地,下步將圍繞高品質軸承深耕細作,圍繞“提質擴量增效”進行奮力強攻。
圍繞提質做文章,加快科研成果轉化。做好科研成果轉化項目培育,軸承鋼材料改性技術(PTR強力旋軋技術)與裝備世界領先,可有效解決軸承和齒輪鋼生產的“卡脖子”問題。爭取落地靈璧的東耘和漢正軸承項目兩個項目年底前投產量產。依托西北工業大學、合肥工業大學、河南洛軸所加大產品創新研發力度,同時提升現有企業技術和質量水平,圍繞白色家電、機器人軸承等重點領域引進更多的高端軸承研發和生產企業,真正把靈璧打造成高品質軸承生產基地。
圍繞擴量做文章,發?靈璧區位優勢,緊盯全國軸承產業布局,加大招商引資力度,在打造全產業鏈上繼續用力,重點建設軸承材料熱處理基地、滾動體生產基地、軸承組裝基地。
圍繞增效做文章,深化標準地改革,全面實施“畝均論英雄”,提高畝均效益。同時完善園區配套設施,加快標準化廠房建設,建設現代物流產業園,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,全面提高企業經濟效益。
(作者:安徽科技報 孫榮才)